Diotima弦樂四重奏
昨晚台灣阿嬤果然沒讓我們失望,特別是貝多芬的「華德斯坦」,那行雲流水的觸鍵,無可挑剔的轉折,搭配精心設計的表情重音,那是我聽過最好的詮釋。接續第28號奏鳴曲冷靜的風格,更讓人刻骨銘心。
也許這就是音樂會的主題:「冷靜與熱情」的緣由。上半場的「暴風雨」與「熱情」也有相同的巧思。甚至安可曲也有相同設計。
在聽28號時我稍微分神一下。想起更前晚,Diotima四重奏最後的曲目:貝多芬第16號弦樂四重奏。兩首都是他的晚期作品,雖然被歸類晚期風格,但我的觀點是:這兩首都是喜怒不形於色,將情緒深藏,充滿謎樣的樂思讓聽者自行領會。
十足的實驗作品。
倒推回去,那首楊納傑克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「親密書簡」,全篇反而是露骨的情緒描寫,有雙樂器的對話,輪奏的親密過場,非常淋漓盡致的心理速寫。
十足的實驗作品。
而非常熟悉李給悌Ligeti音樂的我,那首「行板與稍快板」讓人出人意表。那是李給悌求學時期的習作,九成九的浪漫風格,有優美的主題,然而篇末的現代風,也說明這是他實驗的起點。這不是很熟悉嗎?看看畢卡索早期的素描,那也是十足的寫實主義。
而Diotima四重奏的拿手好戲應該是開場的李給悌:第一號弦樂四重奏「夜之蛻變」。音樂絢麗、無論是和聲、樂器演奏技術千變萬化,基本上是窮四重奏的表演極限,舞台衝擊性巨大。
當然更是十足的實驗作品。
如果你將節目次序倒轉,那剛好是四重奏深刻風格的演變。多麼有趣的巧思。
謝謝徐鵬博又引進這麼棒的四重奏,即使識趣的放在小廳,但看到這樣的票房,我的眼淚才真的要掉下來。